近日,《中国日报》刊发全英文报道,聚焦江门造船业,指出江门市在广东省造船业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更一度提及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海星游艇等坐落于新会区的企业,充分肯定新会海工制造。
近年来,新会区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以海工装备制造为抓手,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突破点,加快建设广东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今年8月25日,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通公司”)承建的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在银洲湖畔完成交付,这艘总用钢量超2万吨、甲板面积逾1万平方米的“江门造”海工重器,填补沿海地区缺少大载重浅吃水驳船的缺口,能到达大型驳船不能深入的港口和河口施工工地进行作业。
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折射出新会海工装备制造驶向“世界级”,更体现了新会造船业的实力。
坐落于新会古井的航通公司侧重于建造特种船舶,近年来相继成立了船舶制造、装备智造、钢结构、机电工程与BIM等五大创新工作室和智慧机电装备工程中心,至今已承建生产了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国内首套潜水无人切割机等一系列海工重器。“近年来,受益于江门良好发展环境和成熟的产业配套,航通公司业务能力迅速提升。”中交四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惠明说,江门一直是中交四航局在广东发展的重要市场。
距离航通公司不足一公里的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洋船舶”),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主要以建造现代节能型小灵便散货船为主,在今年中国手持订单量排名前30船厂、2022年全球新签订单量排名前30船厂排名中,其分别排在第23位和第17位。“目前我们在手的订单一直持续到2025年,今年预计交付12艘船。”南洋船舶财务总监朱继雷介绍,今年南洋船舶总产值预计将突破25亿元。
据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发展至今,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已形成了以新会银洲湖区域为核心区的发展格局,拥有规上船舶企业15家,主要集中在中游的船舶制造、海工装备制造以及下游的船舶拆解回收、修船领域,龙头企业包括南洋船舶、航通公司、海星游艇、威立雅海洋环境工业(广东)有限公司等。2022年,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56亿元,累计增速达82%,今年1—8月,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总产值27.08亿元,同比增长48.5%。
据了解,我市将联合中交四航局等世界一流海工装备行业龙头,规划建设海工装备产业园,大力发展专用船救援船、无人船无人艇、深海网箱自动清洗机器人等海工装备产业,提升核心部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能力,加快建设广东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在与古井镇一江之隔的崖门镇,海工装备产业同样在加速汇聚。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威立雅集团在崖门镇投资建设威立雅海洋环境工业(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立雅”),主要经营海工装备制造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威立雅已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全球最大机械化梳式滑道(15万吨级),总长257米,能够满足船舶修、造、拆,以及大型海工结构的制造和上下水。
据威立雅副董事长刘国红介绍,该公司依托先进的滑道设备,先后完成了亚洲最大的盾构机总装、全球最大的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总装、广东省海上风电塔筒制造以及香港重点桥梁工程预制件总装下水。目前,该公司正在崖门镇投资建设高科智谷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厂房23万平方米,力争今年底投产。
威立雅的持续发展壮大,有力带动崖门镇海工装备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发展。目前,该镇已形成海工装备制造、远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上旅游观光四大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累计投入超50亿元。乘着“百千万工程”契机,该镇正全面提升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结合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打造崖门海工装备产业园。“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的大型码头和通航能力超2万吨的崖门水道,我们计划大力引入高端海工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和先进海工装备企业,力争到2027年崖门海工装备产业园总规模达66.7公顷以上。”崖门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谭嘉燕说。
国资正加速进场。今年2月,江门海洋集团正式成立,布局种苗培育、深海养殖、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融租服务、海上风电“六位一体”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其中,在做强海工装备方面,江门海洋集团深化与台山、新会两地国资合作对接,联合省龙头企业广东广远渔业集团,以及国内海工装备技术优势企业组建江门海工装备有限公司,借助威立雅基地优势,以轻资产形式推进新型抗风深海网箱、现代化智能养殖平台等海洋装备建设,服务大湾区海洋牧场发展和海上风电运维、保养等,积极招引龙头企业落户,推动海工装备产业在新会区进一步集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